邮件新浪博客0316-3369640

7396368271634220289

您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» 专业知识 » 国内动态 » 积极利用社区资源,开展智障青年社区化服务的尝试
积极利用社区资源,开展智障青年社区化服务的尝试
曹云雷 楚效伟

一、何谓智障青年社区化服务?

       随着时代的发展,家庭扮演持续照顾智障青年的角色功能逐渐势微,国家在此方面介入已是不能回避的事实,传统的机构服务模式不仅剥夺了智障青年的公民权益,相关服务费用也较高,自1960年以来,西方国家甚或联合国开始要求会员国倡导除去机构教养化的服务,转到让障碍者回归社区,鼓励和发展社区照顾、社区生活,以社区为基础的独立生活。使障碍者能更有尊严的享受生活,能主导自己的日常生活。我国台湾地区,从1994年引进社区照顾的概念,1996年提出所谓的社会福利社区化。自2000年前后,台湾地区不断有学者到大陆讲学,倡导及推行社区化的服务模式,自此之后,大陆开始了智障青年的社区化服务尝试,由学术界的提倡转到真正的实操,虽然现在还未在全国遍地开花,但代表着成年发展障碍人士的服务已经成了一种潮流,我们曾于2009年在北京启蕊康复中心有近四个月的社区化服务的尝试,2011年初,开始了社区化服务的实质性尝试。

 二、开展社区化服务的挑战

(一)机构式转向社区式需要再投入

       社区化服务模式有别于机构式,它不是人为设置的情境,而是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,是实实在在的油盐酱醋和家长里短,所以,若想开展社区化服务必须走向大众化的社区。那么,走向社区就面临租房,还要配备必需的生活用品,这对于机构负责人来说是一次再投入,加上还要面临着相关的安全问题,若机构负责人不能认识到社区化服务模式对智障青年的重要性,就很少有机构再去投入做社区化服务。

(二)工作模式需要重新调整

        在长期机构式服务模式下,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,从评量内容到活动安排,经过多年的操作与运用,我们已经很熟悉了。这也同时形成了另一个问题,很难摆脱机构式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式。比如我们刚开始做社区之家时,评量的内容仍然是职业教育评量,书写计划目标和以前一样,而且活动安排还是按课时进行,虽然也能意识到其中的问题,也尝试过修改,但仍旧很难脱离原有模式的束缚。后来,经过台湾鲍亦君老师、李崇信老师的指导后,才逐渐有所改变。

(三)、社区接纳程度

        社区化服务就是要融入社区,在日常的生活中,就会经常和其他人有交往。在现在的社会大背景下,大部分社会人是不愿意接受他们的,即使在他们家所在的小区都不接受,曾经有家长说,周末孩子回家时,白天都不让他出门,基本是晚上才出来;还有些情况是,他们的邻居甚至从来都不知道他们家有这样一个孩子。从家长的话中,我们能体会到他们的无奈与无助,同时感到了社会对于他们关注的程度还不够。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带着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区,若想得到接纳就更难了。社区之家成立之初,我们也多次遭受社区的冷遇,比如高学历的邻居就曾直接质疑这些孩子是否会伤害他们。就在前几天,我带一个能力较好的学员去理发,我们与理发店老板很熟了,当他谈起这个学员时,我说这个小伙子能唱歌、弹琴、写毛笔字,挺棒的。老板笑了笑:再好也是这样的孩子。我们不能和理发店老板去争论什么,只能说距离真正的接纳,需要努力改变的还很多很多。虽然现在社区有更多的人知道了我们,也接纳了我们,但若想让智障青年能够完全地参与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,享受社区生活带来的快乐,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

(四)、家长接受程度

       工作人员转变观念有困难,家长接受这种形式也需要过程。有些家长曾经带着孩子跑遍全国,去过好多大大小小的服务机构,不停地换机构。不是说每一家服务机构都不合适,有些可能是还没有等到自己的孩子出现变化,家长就着急的寻找下一个服务机构了。关于服务,我们曾经接待过好多家长咨询,当他们看到社区之家就是一个小区单元房时,就有好多问题。你们的教室在哪?你们有室外活动的地方吗?你们能教孩子什么知识?你们有什么课等等?从他们的提问不难看出,他们还是以学校式的教育模式来衡量。当然,我们要理解家长的这些问题,同时也让我们看到,家长对于社区化服务模式还很不了解。

(五)、对工作人员专业的要求

       由机构式到社区化的转变,若没有专业知识做支撑,就很容易把工作做成看护型。服务地点的变化只是表面的,而内在的服务内容才是最实质的东西。社区化服务模式的开展是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和运营规范的,而这些都来自于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。社区之家成立时,我们连续用了两套评量标准去给学员做计划,但每次都感觉不是很合适,可是又没有更合适的标准。在去年的重庆学习中,学习了李崇信老师关于个别化支持计划后,我感觉到这正是我们需要的。有了新知识,还需要消化,否则很容易出现走回头路的情况。

三、开展社区化服务需要的资源

        由于社区化服务有别于机构服务,所以立足于社区,开展社区化服务,首先要有一个成年智障青年比较认可的家,这也是他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场所,这个家的选择要非常重要,要充分考虑到成年智障青年的需求,本着安全、方便、障碍较少的角度考虑。除此之外,我们还把开展服务的资源分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两大类。

(一)人力资源,包括在社区中和社区家庭内

        两年多社区化服务的实践,我们深深的感到学员的需求是多元的。即使专业能力再强,本领再大的辅导老师,也并不能完全满足学员们的所有需求。从学员的需求角度来看,他们需要更多的人了解他们,关注他们。两年多来,我们先后和燕郊的几所高校义工有过很好的合作,他们每学期都有计划的走进社区之家,成为学员们在社区生活的好伙伴。

       第二类人力资源是社区中的常住居民,这类人力资源可能更为关键,他们是资源也可能是挑战,他们往往决定着学员们在社区生活中能否得到认可,甚至可以说,社区家庭能不能真正的得到融合。过去两年的服务中我们曾组织不少活动,还邀请社区居民来参与,当然前期需要对社区居民有一定的选择,让那些熟悉容易接纳我们的社区居民首先走进来,他们也更容易接纳这里服务的学员。2012年秋季趣味运动会,有位社区阿姨知道消息后,第一时间来到社区之家,说明活动她肯定参加,而且要带着全家人参加,走后留下200元,当时就令我们师生很感动。可以说,搞这个活动,我们不缺少这200元,我们缺少的是社区人的认可和参与。两年多来,我们还请社区居民走进我们的家庭,包括和学生们一起画画,烙饼,唱歌,观看演出等等,目的是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对我们学员和家庭有更多的了解,更为重要的是,让他们通过亲身的体会后能在社区中做倡导,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,认同和关注我们。

       第三类为社区家庭的内部,包括这里的教师、学员和家长。两年来,我们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学生,发现每一名学员的特长并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。我想作为一名辅导老师,珍惜现有每位学员的优势,让学员们也有展示的机会,出彩的机会,这就是一个老师的成功。

       从优势视角看家长,家长是我们工作的合作者,也是我们工作的监督者,家长身上有许多我们所不具备的优势,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交流中,用心思考,用心体会,把家长好的建议用于改进工作和反思工作,和家长齐心协力,共同作用在孩子和我们的工作,我想才可能达到1+1>2的效果。

        从创新思维上看老师,根据学员需要适时调整服务。比如说,体能锻炼,春秋天气不好,在室内锻炼,天气好了,外出学习骑车,同样是锻炼,夏天天气炎热,老师们提出去游泳,这同样也是锻炼。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尽可能的让每个人发挥所长,工作互补。实际上,每个人在平时工作中如果能常想发挥优势和特长,工作会变成一个快乐的过程,工作时常常会很忘我。

       在注重优势时,还要关注合作和配合,包括老师和老师的合作,学员和老师的配合、学员和学员的搭配。学员之间的搭配也非常重要,大家知道,这类学员的适应调节能力相对较弱,小小的变化常常会让他们很焦虑,焦虑的结果就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关系的和谐及家庭的稳定。比如,每新来一个人,我们都要好好考虑,让他怎么住,和谁住才更合适。

(二)物质资源,包括社区中和社区家庭内

       社区化服务有别于以往的机构式服务,机构式服务配套齐全,各项配套设施功能也比较明确。在社区家庭化服务中,资源是全体社区居民共享的,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。比如,服务机构往往会建自己的操场,社区化服务由于空间的限制很难单独去建造属于自己的操场,社区固有的健身场,球场等地就成了我们的锻炼资源。当然需要我们做的是,怎么样安排好,保证学员们正常使用,又不影响其他社区居民。当然要说高层次,就是学员和社区居民在融合中共同使用了。定位在社区,实际上社区中有很多资源,有些是外显资源,有些是潜在资源,只要我们留心都可能变成供我们利用的有利资源。

       居家中也是同样,学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,单纯依靠一个社区之家一家的资源远远满足不了,需要我们整合各位家长,联络社会资源。这里的学员大都很喜欢音乐,在这里不可能一天到晚的播放他们喜欢的音乐,但是可以营造集体音乐活动的氛围。还可以根据学员的需要,社区之家或学员家长提供随身听、播放器、电脑等,以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。社区之家也是家,虽然这个家不是什么都具备,不能完全满足学员的所有需要,但是可以积极联络、联合每一个学员的家庭、社会,在家长、社会的协助下,实现学员的个性化服务。

四、智障青年从社区化服务中得到什么?

       根据我们的尝试,他们需要社区化家庭式的服务,需要的是接纳他们的社区,接纳他们的社区居民,需要有参与的机会,希望在参与中得到别人的认可。他们需要不一定是有报酬的工作,但是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事。他们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娱乐(除了正常的社区学习,他们更多的时间在娱乐上,或叫娱乐式学习上),他们希望这种机会再多些、再自主性;他们希望有属于他们的社会生活(每个学员都想有更多出入社区的时光,希望更自主些),许多时候出于安全和人员安排方面的考虑,这点我们并不能完全保证;他们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时光,这种学习是自愿的,自主的,而不是被老师安排的。对他们来说,当学习成一种娱乐,一种享受时,他们就一定会爱上学习。

       当了解到学员的需求后,我们再由内往外想,首先看看我们的家中,再看我们的社区中,最后看社区周边,去评估周围的资源和环境,看看到底适合开展什么?就可以根据资源,根据学员需要开展活动了。当然在活动整体中,包括活动前期的筹划,活动的进行,活动后的分享,都需要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。

       通过社区化服务实践,我们看到学员们有了更多尝试和选择的机会,在社区生活中有了放松的学习以及获得与同伴老师之间的友谊等等。举例来说,机构式服务,厨房是学生接触较为有限的地方。而社区家庭的服务,一日三餐,都变成了自己的家事,我们不仅要和学员们讨论吃什么,还要和学员们一起做,整个过程学员参与了,做饭已不单单是一次做饭了,还是学员表达想法,参与及提升能力的过程,是真正的在提升他们自主生活的能力。两年来,我们看到他们学会了烙饼,学会了骑车,学习使用手机、电话,学会了包饺子、包子,学会独自到超市购物,到物业公司中去缴纳水费,到健身器材处去锻炼等等。

       两年多的实践,学员在参与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,得到了锻炼,能力得到了提升。更为重要的是,学员们在参与生活和学习中,锻炼了自主参与的能力,是这种新的服务形式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,有了更多的快乐,这也是我们努力工作争取的目标。

 五、开展社区化服务存在的问题

1、安全的问题:初期由于社区居民的不了解,不愿意和学员接触,对于我往往敬而远之。尤其是学生出现异常行为,他们会担心会出现安全问题,这往往会对社区邻里产生影响,这又影响着他们对学员的接纳。

2、工作人员问题:社区化服务对于学员们来说是需要的,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颇具挑战的,我们不仅要承担着服务学员带来的压力,更多的还要面对社区居民的不认同,学员安全等相关工作。

3、场地的问题:由于场地不是政府提供,多是租用,在开展社区化服务的过程中,往往会面临着刚刚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同,社区家庭可能面临着搬迁的问题,在新的社区,服务工作又要从头开始。

六、思考和建议

1、社区化服务的开展本着就近原则,形式可以多样,让学员就近就可以接受服务。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这种形式来实现。由于在此过程中,社会组织承担着较大的社会责任,政府不仅要全力支持还要给予各项优惠,让社区化服务模式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。

2、在工作人员上,完全可以采取招聘社区工作者的方式,每一个家庭按照比例配备师资,让这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工作人员更有保障,让这项工作不仅后续有人,而且源源不断。

3、在新规划和建设的小区中,可否像每个新建小区,规划出幼儿园一样,留有残疾人活动中心,作为综合娱乐和活动场所,当然可以在其中开展成年智障青年社区化服务,这样在场地上也更为固定和有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