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的导师鲍老师5月份又来了,记不清楚这是第多少次指导了,从年份算起,这是给我们指导的第14年。每次鲍老师的到来,给我们释疑解惑,督导,培训,现场指导,有表扬,也有批评,所有这些都给我们信心和力量,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一个个困难,敢于迎接一个个挑战!
这次到来也不例外,除了肯定,她还指出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,当然有物理环境的改变,更多是观念的改变,所有的改变将直接对应着我们的服务理念:尊重,支持,赋权,融合。鲍老师的话很平常,但尤其深刻,这些东西不是给人看的,要融进服务的行动中,透过服务更好的体现出来。
应该说心智障碍人士社区化服务的开展,我们已经有些年头了,在社区层面上我们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和探索,有社区资源的开发,有社区建设,也有社区融合。经过鲍老师这次指点,我们觉得其实还可以做出新尝试,或是改变,完全可以做的更好!
这要求我们回到原点,也就是服务对象,真正从他们需求的角度去思考、计划和开展一切活动,从这个方面去想,社区家庭不是社区宿舍,而是他们几个人共同的家,因此我们要根据需要降低支持程度,让他们更多去决定这里的一切,要是应急了,再把我们搬出来。现在想来,我们管的不是太少,而是太多了,这种少如果能提升服务对象自主生活的程度甚至是生活质量,我们就应该自觉提醒,主动改变!
再如日间中心的布置,以前老觉得还不错,但鲍老师的话,又给了我们提个醒,如果布置是给外人看的,要让外人看懂;如果是给服务对象看的,要让他们能看懂,这才叫服务,这才叫好。看来在这片活动空间上,我们要多些生命的色彩了。
现在不少服务对象可以自己坐车来往,但大部分还需要家长的接送,在这些已经能独自往来的服务对象身上,家长和我们一样,倾注了时间,也下了功夫。有个通州的服务对象,个人能力不错,家长为了能实现他的往来,暗地里跟了多次,逐渐降低支持程度,最终实现了他独自来往。还有一名北京的服务对象,和我们接触已经有几年了,我们也一直在做家长的工作,让家长看到孩子是有能力的,请放手并给他锻炼的机会,最终今年的4-5月的几次来往就是他自己来回的,服务对象很有成就感,家长也倍感欣慰,看到了服务对象的成长和变化,我们也很高兴。
如果我们早点放手,让他们的多些行走的自由,去探索人生历程中更多的未知空间,对他来说,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,反之,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,让他们失去了这种机会,他们是安全了,但他们的生命和生活的色彩是不是太单调了。作为生命,他们不愿,作为服务人员,我们一样也不愿。
不管是环境的改变还是观念的转变,我们都要回到服务对象这里来,如果是为了满足服务对象成长和需要的改变,我们就要勇敢的变,一刻也不要停留,只有这样,我们才可以做的更好!